第一果菜批發市場
民國五零年代,臺北市政府鑑於中央市場場地狹小、建物陳舊逾齡、設備差又缺冷藏設備,無法符合需求。於是在民國六十一年
發包興建了目前位於萬大路底、臨雙園堤防內的「果菜批發市場」。當時會將舊的中央市場遷移至南萬華加蚋仔萬大路底,主要
的原因是當時此處尚屬農業生產區,有許多農地,徵收較易,更重要的是,雙園堤防完工後,位於堤外尚有近七十餘公頃的農地
,每天可以供應全臺北市相當一定量的新鮮蔬菜。
果菜批發市場完工後,遵照行政院函頒「籌設全台性農產運銷公司方案」,於民國六十三年十月十日成立「台灣區果菜運銷股份
公司」,民國七十三年繼而改組更名為台北農產運銷股份公司。新建後的果菜批發市場開業後,將原位於今西寧南路的「舊中央
市場」、延平北路「太平分場」、華江橋左側的「華江臨時蔬菜批發市場」等地同時關閉、停止交易,並由市政府輔導原先上述
之三市場一行口商轉為承銷人。
全省產地供貨
日銷量1900公噸
一九五零年以前,果菜來源大多是以臺北近郊及其鄰近鄉鎮菜農直接供應,約佔進貨量的百分之七十。民國五零年代以後,因城
市人口增加,新鮮蔬菜的需求量隨之增加,但同時建地也逐年增加,使得都市週邊地區農地面積逐年下降,光靠鄰近鄉鎮的蔬菜
貨源已不敷使用,故後來果菜批發市場的貨源,才逐漸由臺灣中南部產地直接供應。
「臺北市第一果菜批發市場」從每日凌晨兩點多,從臺灣各地運貨來的大卡車聲,便劃破深夜的沈寂,開始為全臺北市的民生蔬
果大計忙碌著。目前批發市場每日所需的果菜大多從全省不同產地,經過採收、集貨、分級、包裝、運輸而到達批發市場,而市
場作業為了讓各地不同的供應單位(人)之進貨得以順利進出市場及承銷人適應批發市場交易上之需要,特別將每一種果菜編定統
一品名代號,並且按每日進貨量,採用分區分類機動集中卸貨,制定果菜批發市場作業流程:
- 進貨(下午5:30∼次日凌晨3:00):每日銷售的果菜量約1900公噸,果菜 承銷人約有1400人。
-
理貨(凌晨2:00∼2:40):理貨員按進貨明細表點件、抽磅、驗貨、簽收。
- 看貨(凌晨2:40∼3:30):先由由承銷人看貨,以便盤算所要購買的貨品;拍賣交易前再由拍賣員看貨看貨,以便作為拍
賣交易之參考。
- 拍賣(凌晨3:30∼7:00):拍賣交易公開、公平、公正,由承銷人競相出價,等到沒有人再願意加價時,這筆交易就成交
了。
- 成交:拍賣決價或議價成交後,由拍賣員開立交易傳票。
- 運送:運送出拍賣場,再轉至傳統市場或市內的十九家相關的超級市場,進行買賣,最後到達消費者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