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蕃薯街舊艋舺榮景
臺北市第一街就是昔日的蕃薯街,今日的貴陽街二段,在直興市場附近有著磚造的拱廊亭仔腳(騎樓)和舊式的傳統建築物,與碩果
僅存的老字號商家相互呼應,諸如貴陽街二段186號的「協記藥舖」,200號的「黃合發米粿店」,對面133號的「呂東成糕餅店
」(順義號)和155號的「老明玉香舖」,都是開達八十多年的老字號。
貴陽街的商業繁榮史,雖然不如大稻埕的迪化街或延平北路,然而它卻記錄著舊艋舺昔日依碼頭維生的發展史,就空間發展軸線
而言,今日的清水祖師廟是貴陽街二段和長沙街二段的交會口,這裡匯集了六條萬華區內主要的區域幹道,從這裡向西和西南往
淡水河畔的這一片區域,便是昔日萬華最早繁榮發展的地方,目前這片區域內還散佈著許多傳統商行,諸如香舖、米粿店、糕餅
店、中藥舖、綢緞莊、棉被店、百貨行、紙糊店、旗袍店、香燭舖、水果行、茶葉店等,這些行業仍然隨時滿足萬華居民對傳統
習俗及祭祀用品的需求。
純手工打造 技術快失傳
「金華貴」店內早期用來秤黃金的小秤子(和中藥店所使用的一樣)隨著時代進步,已逐漸被電子天平取代。目前該店尚保存日治
時期與光復初期的「花簿」(各種金飾品的圖樣)、有八十多年歷史的各式鑿子(約30餘種,均是由第一代劉三貴先生傳承下來
)、木製盆子,難得的是,該店還留著不同時代秤黃金所用的秤子,共計四種。
根據目前已超過八十六歲的鐘永春先生表示,該店早期純手工打造的生產方式,面臨到無法與工廠開模、大量生產的模式一較長
短。例如早期客人到「金華貴」時,會依展示櫃中的樣式,指定其需要,然後師傅再從「花簿」上找到一樣的圖案,用「蠟紙」
依花簿上的型式將其描繪下來,再將描好的圖案以小鑿子(約十公分)用點的方式印在「膠板」上製成模子,然後加熱並將扁平的
金片置於其上敲打、修飾而成,整個過程約費時半天功夫。雖然目前這些技術都已快要失傳,但是身體相當硬朗的鐘老先生,在
田野訪查中,還拿出他很得意的作品:「金臺灣立體圖」以及「祥龍獻瑞」,都是在台灣進入西元兩千年時所創作。
舊式百貨行 維生大不易
目前為人熟悉的萬華服飾店,大多集中在西園路、大理街與火車站後面一帶,但早期西昌街兩側也有許多的布莊、綢緞店與百貨
行。今日這些店面除青草巷外,都已改建成三、四層樓的住屋。其中位於西昌街127號的「恆德百貨行」,創立於一九二一年,
據該店老闆表示,日治時期到民國六零年代間,西昌街兩側原有許多什錦百貨行,恆德百貨原本是從事進口日本舶來品的貿易商
,不過現在生意難以維持,即使是擁有七、八十年的歷史老店,卻連基本的學生服生意都無法持續,何況一般服飾百貨。恆德百
貨行附近的「連成綢緞莊」以及西昌街171號的「洪懷德布店」(西元一九二零年創立)都有相當歷史,但也都面臨到類似的經營壓
力,現在的布疋綢緞除了剪綵、儀典需要外,定做衣服的生意已經很少,只有靠店裡的長輩苦撐,或是搭配作一些毛巾禮品生意
。
念念舊時光
濃濃厝邊情
貴陽街二段135、133號的「新大陸時裝」(金記商行)是在台灣光復初期,由隨國軍撤退來台的上海師傅所開設,專門接受訂做「
長衣」(旗袍)。據創辦人林政淦老先生表示,他自己已經八十多歲,店裡生意最好時,作旗袍的師傅就有六、七位,算算自己已經
做了超過五十年的旗袍,也應該超過上千件了吧!現在由於年歲已高,空餘時他還是會動動剪刀,修補左右鄰居的衣褲,店裡玻
璃櫃內尚有幾件旗袍,是以前顧客作完後忘記來拿,林老先生仍把這些衣服摺好,放在櫥櫃內。其實現在大多數的時間,他會陪
陪鄰居聊聊過去種種,像隔壁「呂東成糕餅店」內的老師傅,兩人作鄰居已經超過五十年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