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日本語 English
   

 
西門町 色情文化 鐘錶 成衣 印刷產業 第一果菜批發市場 孵豆芽菜 綠豆殼枕
 
從捷運龍山寺站一號出口出來,過了和平西路,走到大理街不過兩三分鐘的步行路程,集中在這裡以及附近巷道
、西園路二段、康定路、萬華車站前後無數的成衣批發行,形成了台灣最早的成衣批發區,一路伴隨著台灣走過
經濟發展的各個階段。


芳苑鄉親 苦幹出頭天

彰化芳苑是靠海的市鎮,人們捕魚維生,由於工作機會少,人口外流情形嚴重,最早來萬華建立成衣據點的,是目前西園路一段
181之一號洪勝美服裝行的老阿媽洪蔡閃,洪蔡閃的長男洪春長與次男洪寬諒如同許多芳苑鄉親一樣,民國四十年便來到台北工
作,當時洪寬諒只有國小畢業。

洪蔡閃在兩個兒子北上後大約兩年,也來到萬華與兄弟倆同住,從工廠購買用剩的布邊,自己拼製成簡單的內褲由兄弟倆帶到市
集販賣,開始的時候是由洪蔡閃製作,兄弟兩人早上出門將成品帶到市集販賣,用部分所得再購買布邊回家,由洪蔡閃利用下午
和晚上的時間加工,工作多的時候也會讓其他家庭幫忙代工。由於市場反應不錯,民國四十五年她們租下了西園路二段五十二巷
六弄底的舊豬寮,萬華的成衣加工就這樣慢慢展開。

經營新協大服裝行的陳秋貴同樣來自芳苑,初到萬華時與三個哥哥和一個女工就住在西園路二段五十二巷十二號,戲稱:「我們
有三層樓!」因為一個小小十二尺寬、十尺深的空間既是他們工作的地方,也是居住的地方。當時女工住在號稱三樓的「一樓半
」,也就是小閣樓,四個男生則是住裁布桌,平常桌面上用來裁布、工作,下一層用來放布,有人累的時候就把布搬出來先睡,
這是一樓,大桌面就是二樓,裁布桌伴著兄弟們一段不短的歲月。




剩布邊創業 數年有成
萬華的成衣業那時剛在萌芽階段,陳秋貴兄弟跟洪勝美服裝行的洪寬諒兄弟一樣,都是去買紡織工廠用的剩布邊,然後回來自己
做衣服,這些工廠當時分佈在三重碧華街一帶,陳秋貴回憶比較大一點的成衣廠有兩家,一家是在現在重慶北路靠交流道附近的
「天鵝」,另一家則是在明德樂園附近的「流行」,「天鵝」生產男襯衫較多,「流行」則生產女裝,他們的布邊不定期會整批
出售,消息就得靠工廠裡的朋友幫忙通知。「當時做的衣服很簡單,就是一些阿婆衣,寬寬的,旁邊有兩個口袋,不然就是小孩
內褲,用橡皮筋綁緊,和女人的襯裙。」陳秋貴說。做這種拼接的衣服約有五年以後,他們才轉到永樂市場購買整批的布料,而
永樂市場也逐漸成為早年成衣加工廠主要的布料供應地。

從西園路二段開始,靠著芳苑鄉親之間的牽親引戚,以及越來越多自行創業的家庭代工,還有外來的投資者,二段空間逐漸不夠
,業者開始向附近尋找適當的腹地發展。經營新玉豐服裝行的洪耀顯表示,西園路二段多的時候有五、六十家在做成衣,一段發
展比較慢,民國五十六年以後慢慢有人過去,後來才發展到大理街。

錦豐服裝行的曾昭平由於早年買賣港貨的經驗,在萬華是最早走高級女裝路線的業者,他來自新竹南寮,六十八年來到大理街,
店的附近仍然草叢處處。目前台灣大多數業者都是從大陸進口成衣販賣,他是非常少數還能維持一個完成生產鍊、根留台灣的成
衣業者,擁有自己的設計、生產與行銷管道,在百貨公司還有自己的專櫃。

現任艋舺服飾商圈促進會會長林錦是彰化二林人,六十九年她嫁到大理街,因為父親經營布行,小學四年級她就能縫製出男襯衫
、長褲,後來更成為二哥的西裝助手,傳為地方佳話,不少歐巴桑特地跑來看這個燙衣服還要站在板凳上的小師傅。靠著家傳功
夫,嫁來萬華之前,她在板橋經營成衣廠,生產女裝長褲,產品大受歡迎,自己的牌子是:「美男子」。



萬華西園路 世界有名
台灣經濟實力在民國七十年代逐漸壯大,民間財富增加,消費者對服裝的需求以令人難以想像的力量爆發出來,這段期間是萬華
成衣批發業績最輝煌的時刻,不僅有從世界各國來的國外買主,國內的市場也是供不應求。洪耀顯說:「萬華西園路,世界有名
!」

陳秋貴回憶,大理街從西園路和康定路這一段,過年前根本就擠的水洩不通,客戶搶貨時還發生因為推擠掉進厚紙箱的事。衣美
服裝行的洪文和對客人搶貨的情形也是記憶猶新,「還有客人跟我抱怨,老闆,你看,我手上的傷就是在你那邊搶貨時被人抓的
!」洪文和說。給小費的情形也很普遍,洪文和表示「不講價、不殺價給小費是那時的特色,大方的客人錢付了以後丟下一句,
免找啊!人就走掉」由於當時沒有千元大鈔,客戶付帳都是百元鈔票,商家乾脆在桌面上挖個縫,收來的現金就往裡面塞,晚上
再把抽屜抽出來結算,陳秋貴說:「數鈔票數的好高興啊!」林錦也說和婆婆曾經好幾次算錢算到睡著。

民國七十七、八年間,大理街一個店面的轉讓權利金就要一兩百萬。洪文和租過大理街台灣銀行附近的店面,面積不到他現有店
面的一半,就要一百萬,他表示這個價錢還是半夜去講的。洪文和說:「當時店面的轉讓根本不用貼條子說我的店要讓、要租,
只要你隨便跟人講,我實在不想做了,ㄟ說這個話之後兩個鐘頭以內,馬上會有人來找你!」



大環境變遷 榮景不再
民國八十年以後,台灣經濟開始走下坡,市場需求降低,而因生產成本提高,成衣工廠開始外移到大陸,從東南亞和大陸進口的
廉價成衣逐步取代台灣的成衣製造。而成衣業十年的榮景也帶動新的成衣批發區出現,五分埔是萬華最早的競爭對手,接下來台
中沙鹿,台南健康路、金華路,高雄的長明街都有批發區。鐵路地下化以後西部幹線改由松山發車,加上許多快車不停萬華,影
響了萬華成衣批發業的集客能力,早年萬華火車站來自全省零售商拎著大包小包著場景不再。

景氣的變化也反映在業者的經營優勢上,過去成衣批發業繁榮的時候,業者的資金可以有三個月的緩衝期,工廠把貨送上台北後
,隔月結帳,業者可以開第三個月的支票,資金壓力比較小。但隨著景氣的變化,業者逐步失去經營上的各種優勢,現在批發業
者必須自己出國看貨、選貨,定貨時就要給三成貨款,工廠出貨當天就必須將尾款匯出,而且業者還要承擔額外的風險,就是貨
物的品質難以預料,如果遇上品質不佳便只有自行吸收損失。

有的業者對萬華成衣批發業的未來看法比較悲觀,洪勝美服裝行第二代經營者洪榮發就認為:「在萬華看不到未來的生意!」商
圈中與他持相同看法的業者大有人在。但他說:「只有自己找出路,朝向質精、價格實惠的方向走。」打算拼下去的還有其他人
,景豐服裝行的曾昭平就說:「生意或許不會像以前那麼好、利潤也不會那麼高,但如果動點腦筋去開發市場,你的產品你要去
找你的客戶,我認為也不會沒落下去。」


促進會成立 迎向未來

民國九十年開始,商圈業者正式組成了促進會,向社會局完成登記,成為合法的人民團體,同年萬華成衣批發業獲得經濟部商業
司的輔導,近年來陸續辦理「成衣嘉年華」活動,希望再創萬華成衣批發業的風潮,促進會會長林錦表示,成衣商圈要改善,必
須包括硬體與軟體。

目前台北市政府已經完成大理街徒步區工程,對於長期以來廠商所詬病的停車位不足問題,市府希望以萬華行政大樓和十二號公
園的地下停車場來因應。面對未來林錦並不悲觀,她與商圈促進會仍積極爭取改善大理街的交通動線,希望能打開捷運龍山寺站
的第二個出口,協調中國國際商銀與台鐵,在新的萬華行政大樓附近打通一條路,讓從捷運龍山寺站第二出口出站的旅客能很快
的走到大理街。在改變商圈形象方面,商圈促進會選擇了內衣業者陳柏蒼所設計用毛筆書寫的羅馬字母「MOGA」,作為商圈識
別系統。雖然有了新的識別系統,但是在交通要衝並沒有和明顯標示提醒過往旅人大理街服飾商圈的入口意象,這是促進會下一
個必須努力爭取的目標,未來她希望能加強促進會組織的強度,在商業司輔導期限結束後,促進會能負起自我輔導的責任:自助
而後人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