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日本語 English
   

 
貴陽街 東園街 康定路銀樓 傳統糕餅店 手工老店 老藥舖 佛具街 香燭金銀紙 紙糊店
 

早期福建閩南移民渡海來台,面對全然陌生且荊棘遍佈的陸域,唯一的精神依賴是原生家鄉庇祐世世代代的祖宗與眾神。
這群移民運用家鄉的信仰儀式,將自己想像中的神格具體化成木雕,供奉於寺廟或在家中膜拜,雖然人們仍舊依家鄉習慣
討生活,但卻在不知不覺間開啟了台灣佛像雕刻的發展史。

從龍山寺廣州街口到桂林街口,短短的西園路一段是全台灣最有名的佛具街,今日細數這段路的兩側總共有二十家佛具店
,其中還有一家早從西元一八九五年即設立的百年老字號,也有些佛具店至今已傳到第三代。龍山寺是台北西園路佛像雕
刻業之所以聚集的重要助力,隨著台灣人民生活的富裕,和對神明的虔誠信仰,加以寺廟不斷增加,使得請神明回家供奉
越發普遍,這些因素造就了佛具街的聚集效應。除了神像外,其他相關的物品如神桌、爐台與爐燈當然也是佛具店中不可
少的物品。另外,西園路上緊臨佛具店的幾家繡莊也是屬神的行業,早期繡莊是以人工一針一線縫製出富貴華麗的彩衣,
八仙綵與宮燈罩都代表著人對神的最高敬意。


雕刻師傅 代代傳承


佛像雕刻所代表的不僅是台灣民俗技藝的一環,也代表著一個家族或個人技藝重要的傳承指標。在過去佛像雕刻是師徒制,一個
雕刻徒弟要成為師傅,至少要跟著師父學習幾年的光陰,從最簡單的工作慢慢學習,到後來獨立作業,個人有財力的才進而開設
佛具店。因此佛具店不可少的就是這批雕刻師,他們將畢生的心力投注於雕刻神像,也將自身對神的心意幻化為刀下的一筆一劃
。民國八零年代由於台灣六合彩賭風盛行,這種現象也影響了佛具業,為了求財求神讓人們到佛具店請了一尊又一尊的神明回家
供奉,佛像與相關物品銷路大幅成長,佛具店數目大增,讓西園路佛具街有了最輝煌的一頁。

佛具店不僅是宗教物品的出售而已,幫顧客挑選黃道吉日,迎神回家、安神位、佛堂陳設等祭拜儀式都是店家的服務項目。佛具
店裡頭的神像也隨著時代而有了變化,從早期眾神一致的坐姿演變成目前各種活潑的儀態。神像的材質也有不同區分,但一般仍
是以樟木為主,人們最喜歡的神像是誓願普渡眾生的觀世音與招財保安的土地公。



黃技藝沒落 產業外移

目前由於台灣整體經濟的不景氣,不敵大陸低廉的生產成本,加上年輕人不願意學習雕刻技藝,導致雕刻技藝的沒落,是促使佛
像雕刻業轉移至大陸的原因。現今佛具店大多數的神像都來自大陸,也有少部份半成品運到台灣再加工。佛像雕刻的整個過程也
不大容易看到,除了少數還有雕刻師的店家,目前只能透過店家老闆述說才能了解神像的製作流程。雖說這是個以神為主的行業
,終究脫離不了大環境變遷的影響,如今西園路上的店家已經有減少的趨勢。

早期佛具店的經營者幾乎都是以男性為主,原因在於神像雕刻技藝傳男不傳女,女性即使有興趣也無法進入這一領域。如今因為
世代的傳承與佛像的生產不再只由台灣當地雕刻師提供,才有女老闆經營佛具店的情形。

對於西園路的商家來說,拜神還是台灣人很重要的一件事。關於佛具街的未來,他們以憂喜參半的口吻說,再怎麼差台灣人還是
要過日子,神也是要拜,面對激烈的競爭,佛具店的經營更是要戰戰兢兢才能找到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