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日本語 English
   

 
貴陽街 東園街 康定路銀樓 傳統糕餅店 手工老店 老藥舖 佛具街 香燭金銀紙 紙糊店
 

臺北市糕餅業的發源地在艋舺西昌街、康定路和貴陽街一帶,著名的糕餅店有李合發、新順吉、合生,貴陽街則有呂東成、
金泰合、黃合發,可惜除了呂東成的順義號與黃合發兩家目前仍然在經營外,其餘的糕餅店大多於民國五十年後相繼停業,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日治時期西元一九二八年《大日本職業明細圖》所附資料中可以找到有關「李合發」的資料,當時位於
有明町的「李合發果子商」,以販賣龍鳳喜餅、蜜餞、本地果子為主。隨著臺北商業重心的轉移,延平北路的寶香齋和士林
的郭元益則是繼萬華糕餅店後家喻戶曉的名店,其中有一百多年歷史的郭元益,近年來也艋舺在龍山寺附近開設分店。


「呂東成糕餅店」 酥餅老味道


目前位於貴陽街二段133號的順義號「呂東成糕餅店」製作酥餅已有七十餘年歷史,目前製作場地位於雜貨店面後方,現年七
十六歲的負責人洪兩興在三、四年前因跌倒受傷,行動較不方便,所以把一半的店面租給理髮店。洪兩興表示,他十多歲時就
與自己阿叔(第一代的創辦人)學做酥餅,至今已逾六十年了,店裡生意最好時,師傅級的人手就有五、六個。現在的生產方式
採機器和人工交互運用,老夫婦倆仍會親自工作,該店的生意多半來自客戶訂做或當地廟裡祭祀的需求,但他每天還是會用手
工作出一百多個酥餅(一個十二元)和七十多個豆沙餅(一個十元),其中酥餅可以放二十餘天,上了年紀的老人,很喜歡在早餐用
這種微甜的酥餅配牛奶。在訪問過程中,最讓筆者印象深刻的是,七十多歲的老人光著上衣在小小的工作臺上,用有六十多年
熟練經驗的兩手製作酥餅,而工作檯下擺著一把有八十多年歷史的桿歉麵棒,工作臺上的小角落則掛著一幅用手繪製的母親遺
照,門口的玻璃櫃內則擺著與馬市長合照的彩色照片。




「黃合發米粿店」 艋舺老字號

「黃合發米粿店」距離呂東成糕餅店不遠,就位於貴陽街二段200號,店面雖不起眼,但是歷史也已超過八十年,臺北市文獻
委員會卞鳳奎先生曾於民國八十三年訪問該店第二代負責人黃天送(目前約八十餘歲),得知黃合發糕餅店是由他的父親黃得水
所創,由於當時父親所製作的「芋粿」遠近皆知,甚至有從松山專程坐火車到此採購的顧客,因此當時大家都稱其父為「芋粿
水」。

目前該店已由黃天送的下一代管理,該店在二十多年前仍使用煤碳為燃料製造糕餅,但因煤碳費用日漸增加,且煙霧過大,經
常動不動就被環保局開罰單,所以近十多年來已改採電器和瓦斯,較以往清潔許多,而早期主要採人力製造的流程,現也也已
全部自動化生產了。儘管如此「黃合發米粿店」製作的糕粿仍然極具特色,平日的點心有十多種,若遇婚喪喜慶等節日更是豐
富,其中店內的傳統糕點大多應歲時節令廟會祭典和婚喪喜慶的需要而作,所以並不符合時下年輕人的口味,再加上萬華地區
寺廟相當多,不論是龍山寺、祖師廟、集義宮、青山宮等,廟內祭典所用的傳統糕餅仍多由「黃合發」所提供,因此該店的紅
龜粿、麵粿、發糕、壽桃至今日仍有大批的老主顧訂單。

值得一提的是,傳統糕餅和民俗節慶息息相關,目前需求量最大的月份是三月,諸如三月十二日三聖公祭典、三月十五日保生
大帝聖誕、三月二十三日媽祖聖誕等。所以每逢農曆三月,艋舺地區最老的糕餅店「黃合發」平均一天就要製造約二百斤左右
的糕餅,那個時節糕餅總是供不應求,由於糕餅的製作每籠都得花兩小時,不能中途停下,所以工人經常天沒亮三點多就要起
床工作,中午也不能休息,要一直做到晚上九點才能停下工作。四月以後糕餅業進入淡季,直到中元節才又再進入旺季。傳統
糕粿的製作和人一生的歷程、民間宗教信仰聯繫成不可分割的親密關係,甚至糕餅的顏色與形狀都非常講究,象徵意義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