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日本語 English
   

 
貴陽街 東園街 康定路銀樓 傳統糕餅店 手工老店 老藥舖 佛具街 香燭金銀紙 紙糊店
 


唐山過台灣 銀樓業元老


位於康定路 213號的「金華貴銀樓」,創立於日治初期明治四十三年,西元一九一零年,是萬華早期銀樓中碩果僅存的一家。
有八十多年歷史的「金華貴」目前已經傳到第三代鐘文雄先生,第一代創始人是鐘先生的祖父劉三貴先生。劉三貴十六歲時自
大陸來台學藝,歷時三年四個月出師後便開了這家店(註:鐘先生的父親鐘永春因被「抽豬母稅」而從母姓)。早期經營時,
臺北銀樓不多,劉三貴先生與延平北路的幾家銀樓合創了今天的臺北市銀樓公會。

創立時店面是開在西昌街臺北三信的對面(如今已改成誠泰銀行),房子是租的,光復後才買了目前康定路213號這整棟三層樓的
房子,也就是現在的「金華貴」。「金華貴」在康定路 126號祖師廟的前面也開設了一家分店:「永貴銀樓」。日治時代的全
盛時期,「金華貴」請了幾十位遠從大陸來的福州師傅。當時每一位師傅一天約可做出兩件飾品,一天工資為一元兩角,那時
候算是不錯的待遇,因為當時一位日本警察月薪才二十五元,一般店家僱員月薪才十元。老師傅與今日的師傅不同,他們不只
是單做鍊子或戒子,而是每個人均會打造多種不同的飾品樣式,但後來由於生意隨著大環境變遷日漸清淡,所以福州師傅也都
回故鄉去了。



純手工打造 技術快失傳


「金華貴」店內早期用來秤黃金的小秤子(和中藥店所使用的一樣)隨著時代進步,已逐漸被電子天平取代。目前該店尚保存日
治時期與光復初期的「花簿」(各種金飾品的圖樣)、有八十多年歷史的各式鑿子(約30餘種,均是由第一代劉三貴先生傳承
下來)、木製盆子,難得的是,該店還留著不同時代秤黃金所用的秤子,共計四種。

根據目前已超過八十六歲的鐘永春先生表示,該店早期純手工打造的生產方式,面臨到無法與工廠開模、大量生產的模式一較
長短。例如早期客人到「金華貴」時,會依展示櫃中的樣式,指定其需要,然後師傅再從「花簿」上找到一樣的圖案,用「蠟
紙」依花簿上的型式將其描繪下來,再將描好的圖案以小鑿子(約十公分)用點的方式印在「膠板」上製成模子,然後加熱並將
扁平的金片置於其上敲打、修飾而成,整個過程約費時半天功夫。雖然目前這些技術都已快要失傳,但是身體相當硬朗的鐘老
先生,在田野訪查中,還拿出他很得意的作品:「金臺灣立體圖」以及「祥龍獻瑞」,都是在台灣進入西元兩千年時所創作。